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张云彬,祝彩虹,丁文清.城乡互动导向下我国乡村空心化问题分析及解决路径探索——以安徽省金寨县小南京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3):1-8.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 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2):10-18.
[4] 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120-129.
[5] 程承坪,谢雪珂.日本和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6(8):114-118.
[6]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7] 罗必良.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立场、线索与取向[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3):261-270.
[8] 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4-11.
[9] 张莹,肖海峰.基于契约博弈模型的农业产业链纵向协作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8-55,144.
[10] 吴冠生.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协作治理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6(4):14-19. [11]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11] 彭建,刘志聪,刘焱序.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6):1-8.
[12] 黄庆华,李亚美,潘欣欣.重庆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选择及多维效果评价[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2):10-19.
[13] 王效梅,李繁荣,王晓东.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山西乡村振兴路径探索[J].人文地理.2022(03):131-139.
[14] 魏璐瑶,陆玉麒,陈娱.江苏省县域乡村地域功能转型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分析.世界地理研究, 2023,32(4):72-83.
[15] 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6-24.
[16] 程瑞芳,程钢海.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响应调整及开发路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6):75-81.
[17]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25-33.
[18] 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04):4-6.
[19] 许春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21,40 (11):801-802.
[20] 谢德体,林书伟.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路径选择——以安徽省金寨县小南京村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9 (2):10-15.
[21] 蔡海龙,罗必良.乡村振兴与农业多功能性研究进展[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8 (3):50-53.
[22]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乡村振兴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7 (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