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次

加入编委

期刊订阅

添加您的邮件地址以接收即将发行期刊数据:

Open Access Article

Moder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25; 5: (7) ; 180-190 ; DOI: 10.12208/j.ssr.20250296.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privacy computing: legal construction of minor crime record sealing system
数字化转型与隐私计算: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法律建构

作者: 吴月红 *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 广东广州

*通讯作者: 吴月红,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 广东广州;

发布时间: 2025-07-29 总浏览量: 203

摘要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面临个人隐私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的张力。本文基于隐私计算技术的发展,探讨该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现有封存制度在法律构建与技术应用中的困境,提出以联邦学习、同态加密与差分隐私等技术构建智能封存机制,实现数据安全与司法效率的统一。文章从宪法、刑事诉讼法和比较法维度审视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正当性与制度路径,并在立法完善、程序规范、技术规则和权利保障四方面提出构建建议,旨在为中国在法治框架下构建科学、规范、高效、可控的轻微犯罪记录封存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与制度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隐私计算;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法律建构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system of sealing minor criminal records faces a tension between personal privacy protection and public safe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cy computing technology, exploring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existing sealing system in legal construction and tech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po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lligent sealing mechanism us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federated learning, homomorphic encryption, and differential privacy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data security and judicial efficiency.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legitimacy and institutional path of the sealing of minor criminal rec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nstitution,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Comparative Law, and proposes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in four aspects: legislative improvement, procedural norms, technical rules, and rights protection. The aim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institutional reference for China to build a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efficient, and controllable mechanism for sealing minor criminal record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ivacy computing; Minor criminal record; Sealing system; Legal construction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31页.

[2] 有学者认为,被遗忘权的概念雏形最初散见于法国对罪犯服刑完毕以后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范当中,而后逐渐扩展到一些国家的民事法律中,其法理基础是在一定条件下赋予信息主体删除与其个人有关的信息的权利.参见杨帆、林果丰:《被遗忘权的刑事司法保护研究——从犯罪记录封存的角度》,载《政法学刊》2021年第4期,第67—68页.

[3] 参见Schlosberg,etal.,ExpungementandPost-Exoneration Offending,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2014(02);刘小庆:《中国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

[4]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第三届新加坡总检察署讲座上发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检察”的演讲,其中提到,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公认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过去20年发生的杀人、绑架、抢劫等严重暴力案件,无论是总量还是在全部犯罪、刑事案件当中的占比都在下降,去年每10万人中仅出现0.46起命案.参见《严格执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牢靠基础》,载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

https://www.spp.gov.cn/zdgz/202410/t20241029_670265.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4年10月29日.

[5] 俄罗斯联邦即是如此.参见Η·Φ·库兹涅佐娃、И·Μ·佳日科娃主编:《俄罗斯刑法教程(总论)》(下卷·刑罚论),黄道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835页.

[6] Lageson, S. E., & Corda, A. (2024). Chasing a Clean Slate: The Shifting Roles of Privacy and Technology in Criminal Record Expungement Law and Policy.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 38(1).

[7] 参见[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下),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第1232页.

[8] 朱聚红等:《轻罪惩治视角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载《人民检察》2024年S1期;刘哲:《建议构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载《检察风云》2022年第4期.

[9] 梁云宝:《中国应建立与高发型微罪惩处相配套的前科消灭制度》,载《政法论坛》2021年第4期;张勇、丁玉等:《轻罪治理视角下的前科消灭制度》,载《犯罪研究》2023年第5期;蔡道通、冯明昱:《轻罪治理图景下前科消灭制度的本土建构》,载《贵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10] 参见朱金阳:《论刑事复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4届博士论文,第18页.

[11] 美国通过“工作机会税收抵免政策”(Work Opportunity Tax Credit),鼓励企业雇佣前科人员.参见 KesslerA, Excavating Expungement Law: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emple LawReview,2015(02).日本也对雇佣前科人员的雇主提供相关财税政策支持.参见胡振虎、唐泽宇、叶申南《简析日本2016—2020五年期财经政策》,载《中国财政》2016年第07期.

[12] 陈光中、李作:《轻微犯罪无罪化处理问题探讨》,载《法律适用》2024年第1期.

[13] 邹子铭:《轻罪扩张背景下的犯罪附随后果研究》,载《法学杂志》2023年第6期.

[14] 汪海燕:《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载《法律适用》2025年第3期.

[15] 时延安:《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定位与制度建构》,载《比较法研究》2025年第3期.

[16] 张新宝:《论个人信息权益的构造》,载《中外法学》2021年第5期.

[17] 时延安:《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定位与制度建构》,载《比较法研究》2025年第3期.

[18] 时延安:《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定位与制度建构》,载《比较法研究》2025年第3期.

[19] 时延安:《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定位与制度建构》,载《比较法研究》2025年第3期.

[20] 时延安:《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定位与制度建构》,载《比较法研究》2025年第3期.

[21] 时延安:《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定位与制度建构》,载《比较法研究》2025年第3期.

[22] 时延安:《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定位与制度建构》,载《比较法研究》2025年第3期.

引用本文

吴月红, 数字化转型与隐私计算: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法律建构[J].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 2025; 5: (7) : 18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