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姚全兴:《五四时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第8期,第17页、潘天寿著,潘公凯编:《潘天寿谈艺录》,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3页、林风眠:《画论·作品·生平》,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6页.
[2] “四种取代宗教说”,即陈独秀所代表的“以科学代宗教说”、蔡元培所代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梁漱溟所代表的“以道德代宗教说”和冯友兰所代表的“以哲学代宗教说”.见张志刚:《“四种取代宗教说”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32-43页.
[3] 姚全兴:《五四时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第8期,第14-18页.
[4] 如姚全兴:《五四时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第8期,第15-18页、李清聚《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第128页.
[5] 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年谱长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上册第528页.
[6] 蔡元培著:《蔡元培自述》,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第41页.
[7] 杨平:《“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及其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37页.
[8] 杨平:《“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及其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37页.
[9] “三育”即德育、智育、体育.参见蔡元培:《美育的实施方法》,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59页.
[10] 蔡元培:《美育》,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08页.
[11] 蔡元培对美育的定义可见于《美育与人生》、《教育大辞书》《美育》条目,但每篇文章对美育的定义都不全面,因此我们将这两篇文章中对美育的定义结合起来,就可以较为全面地得出蔡元培对美育的理解.
[12]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在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演说》,蔡元培著:《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蔡元培自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293页.
[13] 蔡元培认为反对宗教更需要从本质着手,并认为哲学可以替代宗教本质,见蔡元培:《致(新青年)记者函》,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三卷第23页.
[14]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会学说演说词》,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三卷第30页.
[15] 李清聚:《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第73页.
[16]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会学说演说词》,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三卷第32页.
[17]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会学说演说词》,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三卷第33页.
[18] 卢春红:《“以美育代宗教”:三条思路论争的源起与旨归》,《美育学刊》2022年第1期,第6页.
[19] 赵紫宸:《〈圣经〉在近世文化中的地位》,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67页.
[20]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06页.
[21] 蔡元培:《美术的起源》,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三卷第402-403页.
[22] 蔡元培:《蔡元培美育论集》,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三卷第206、274页.
[23] 赵紫宸:《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270页.
[24] 赵紫宸:《新时代宣教法的商榷》,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440页.
[25]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07页.
[26] 赵紫宸:《<圣经>在近世文化中的地位》,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61页.
[27] 姚全兴:《五四时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第8期,第16页.
[28]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29] 赵紫宸:《<圣经>在近世文化中的地位》,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67页.
[30] 赵紫宸:《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268页.
[31] 蔡元培的原话是“若是把教育权交与教会,便恐不能绝对自由.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教会以外.”见蔡元培:《教育独立议》,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三卷第178页.
[32] 赵紫宸:《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265页.
[33]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06页.
[34] 夏莹:《宗教是生活——论赵紫宸的宗教观》,《天风》2023年第4期,第15页.
[35] 赵紫宸:《新时代宣教法的商榷》,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442页.
[36] 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三卷第28页.
[37] 参见蔡元培:《教育独立议》,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四卷第177-178页、蔡元培:《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五卷第31-32页.
[38] 赵紫宸:《新酒》,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418页.
[39] 赵紫宸:《新酒》,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418页.
[40] 乌格里诺维奇将宗教艺术分为广义的宗教艺术(同膜拜没有直接联系但具有宗教思想倾向的宗教艺术);和狭义的宗教艺术(纳入宗教膜拜体系并在其中履行一定职能的宗教艺术),非膜拜艺术属于广义的宗教艺术.见[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95-97页.
[41] 赵紫宸:《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276页.
[42] 赵紫宸:《新时代宣教法的商榷》,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442页.
[43] 赵紫宸:《我对中国高等神学教育的梦想》,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580页.
[44] 赵紫宸:《新时代宣教法的商榷》,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442页.
[45] 赵紫宸:《中国民族与基督教》,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628页.
[46] 赵紫宸:《“耶稣为基督”》,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714页.
[47] 赵紫宸:《中国民族与基督教》,赵紫宸著:《赵紫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三卷第628页.
[48] [美]奥尔森著,吴瑞诚、徐成德译:《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85页.
[49] 唐晓峰著:《赵紫宸神学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251页.